当前位置:首页-高端论坛
兵器装备集团:积极适应新形势 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5-07-17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马作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二次、三次会议上,先后从我国国防性质、军民融合指导原则、军民融合内容范围和实现途径等方面,深入系统阐述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内涵与实质。今年3月,习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时期下,中央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为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兵器装备集团是军民融合  深度发展的坚定践行者

  作为我国军民融合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始终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在军民融合上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从“找米下锅、市场碰撞”到“市场引领、主动开发”,从简单结合到逐步融合的过程,在军工企业最困难的时期通过军转民、军民结合成功实现转型,培育了长安、嘉陵、建设、成都光明等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军民结合型企业,既服务了国防建设,又壮大了军工经济。

  一是始终坚持把军品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保军实力大幅提升。多年来,兵器装备集团紧紧围绕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适应多样化作战需求,大力发展实用、管用、好用的武器装备体系。在轻武器等领域自主研发了一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主要武器装备技战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产品主要装备我国陆军,同时为海、空、二炮、公安、武警等所有武装力量提供所需装备,具备了为轻型机械化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提供成套主战装备的能力。

  二是持续强化民品反哺军品,全面提升动态保军能力。多年来,兵器装备集团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形成了以汽车为主导,摩托车、输变电、装备制造等共同发展的军民结合产业。民品产业在充分竞争中形成完善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了军品产业快速反应市场能力、提升了武器装备核心竞争力。精益管理、成本控制等民品产业拥有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应用到了军品科研生产过程中,为军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汽车正向开发模式为健全军品创新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是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军民技术转换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兵器装备集团坚持军民品技术优势互补,联合开展产品技术创新和攻关,在技术体系梳理、工艺技术互用、开发流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如,工业机器人、工业自动化、3D打印等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可以促进军民品产业制造模式的转型升级,汽车电子、变速箱、底盘系统等可以促进部分武器装备主要技战性能的大幅提升。

  四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社会合作。兵器装备集团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在原材料、元器件、特种工艺、基础机电产品、光电组件部件等领域,从产品、技术等层次不断深化与优势民营企业的合作,所有从事军品科研生产的单位都和民营企业有着固定的配套协作关系,民营企业的配套协作占整个配套协作的比重约为5%-50%。不断构建完善产学研开放式科研体系,与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20多家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或项目合作关系,多层次、多领域、多方位开展产品与技术的创新和攻关,有效推动了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的提升。

  兵器装备集团通过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改革发展成绩显著。连续6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现居第169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29位、制造业500强第7位。连续9年在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获得A级。荣获国务院国资委2014年度经济效益突出贡献一等奖。

  军品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型重大装备定型并装备部队。重点装备全部保质保量按期交付部队,使用部队反映良好。多项军贸新产品完成设计定型,军贸出口持续增长。先后圆满完成国庆阅兵、亚丁湾护航、奥运世博安保、重大联合军演等相关装备的生产和保障任务。

  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民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汽车产业已跻身中国汽车行业第一阵营。拥有10个生产基地,26个整车及发动机工厂,年产能超过300万辆。形成了以轿车、微车、客车、卡车、专用车为主的产品谱系,产销量已位居行业前三。自主品牌汽车产量居中国第一、世界第十三位,累计产销率先突破1000万辆,连续八年蝉联中国第一自主品牌。摩托车、输变电、装备制造、商贸金融等业务板块均实现平稳发展。


  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军民  融合式发展的本质与内涵

  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2014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既要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作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格局。

  在今年3月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和习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坚持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军民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战略就必须由国家主导。军民融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军事斗争准备的过程,也是为未来战争建设和储备战时资源的过程。战争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国家主导。以军事斗争准备需求为根本牵引,紧紧围绕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满足未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战争需求,则是军民融合发展需要坚持的根本遵循。

  二是发挥市场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对配置资源起着决定性作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也需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国防军工集团的装备采购、能力建设、技术研发、产业发展、人才队伍、金融服务等都应该通过采用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资源配置,这样既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又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突出全要素、多领域和高效益。多领域和全要素就是要把整个国家的力量和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来,对战争胜负起决定作用的所有要素都要实现军民融合。从军事斗争准备角度出发,军民融合要贯穿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工业基础、战略物资储备、人力资源管理、国家安全意识、全民国防意识和战争心理准备等物质精神各领域。高效益就是通过科学统筹,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统一,达到军民资源共享、有效利用的目的。

  四是注重深度融合。军民融合不是简单的产业产品结合,应该是真正的实现平战结合、寓军于民,将强大的国防实力根植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高度统一。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格局下军工集团的重新定位思考

  军工集团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体系完整、能力较强的科研生产能力和人才队伍,肩负起我国国防建设和武器装备发展的重任责无旁贷。在未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大格局下,军工集团应尽快明晰自身发展定位,从国家构建“小核心、大协作、开放型、寓军于民”的先进军工科研生产体系总要求中找准自己位置,具体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集中优势资源,做强做优“小核心”。在军民融合的大战略下,军工集团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较以往更多了,因此要集中自身优势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重点体现在武器装备的顶层设计与谋划、关键分系统的研制与攻关、武器系统的集成、前沿核心技术的探索以及武器装备的总装、总调、总试、试验评价等。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军工集团要做好我国武器装备建设与发展的引领者和带路人。

  二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开展社会化大协作。在把自身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小核心”的同时,充分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到武器装备研制生产领域中来。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军工集团要做好资源整合者和装备建设集大成者。

  三是以平等的市场主体身份,主动参与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竞争。转变观念,放下身段,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非核心领域的充分竞争,并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军工集团要做军民融合发展的推动者和竞争性采购的积极参与者。

  四是坚定军民结合、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以军促民、以民哺军。以兵器装备集团为例,成立15年来的发展成绩,受益于军民结合。兵器装备集团民品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强,在民品市场竞争中形成的较为完备的体制机制、运营模式,有助于推动军工转型升级,同时在资金支持、能力建设等方面可以反哺军品。在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大战略下,军工集团需始终坚持走军民结合、军民融合的道路,以军品引领科技发展,促进民品科技水平提升;以民品提升产业实力,促进军品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完善,真正使军工能力寓于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促进军民协调发展、共同提高。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形势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既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更是我们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机遇。兵器装备集团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以习总书记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深入践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不断深化与社会各方的优势合作,努力为“强国梦”和“强军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 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
协办单位: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承办单位: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